同学们大家好,规划与评估处根据上学期的学生期中、期末评价以及专家督导评价,推出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好课推荐”栏目,为同学们介绍各学院评分较高、好评较多的课程,为同学们在课程选择上提供参考。
刘健,历史学博士,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艺术史系、英国学术院、荷兰皇家科学院近东研究所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安纳托利亚历史和文化研究,在《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史林》《古代文明》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参与编写马工程教材《世界古代史》(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参与撰写《古代世界的民族与宗教》《古代国家的起源与早期发展》《古代国家的等级制度》等多部专著,独译或合译《剑桥古代史(第一卷第二分册)》《世界历史上的农业》等5部译著。曾参与科技部重大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国家社会基金重大项目“《剑桥古代史》《新编剑桥中世纪史》翻译工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项目“赫梯石刻文献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古代国家权力与宗教礼仪制度”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
郭子林,历史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历史研究院科研规划处处长,《历史研究》副主编,兼任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会副秘书长等职。主要从事古代埃及史研究和世界古代史教学工作,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史学集刊》《史学月刊》《世界宗教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出版《古埃及托勒密王朝专制王权研究》等各类学术著作10多部。获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5年)、2021年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021年“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军人才等称号。
孙思萌,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拜占庭历史与文化、拜占庭文明接受史。曾在《世界历史》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参与国家社科基金三项、省部级课题一项。
“古代东方文明专题”课程是针对历史学专业二年级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课程以专题讲授为主,在学生已经系统完成《世界通史》(一、二),即世界上古史、世界中世纪史课程学习,掌握了古代西亚、埃及、南亚、拜占庭、东亚等区域的总体历史发展脉络,对两河流域、安纳托利亚、埃及、印度、拜占庭、朝鲜和日本古代文明和文化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某些专题有更深入的了解,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团队成员在文字和文明的起源、国家的发展和演进、王权仪式、社会制度、中外交流等不同领域进行专题讲解,鼓励学生就古代国王与宗教领袖的仪式形象、古代建筑中的王权和神权特征、古代世界文化交流的形式和特征等问题开展讨论。
任课教师运用英语、法语、德语、日语等现代外语,以及阿卡德语、苏美尔语、赫梯语、卢维语象形文字、古埃及语、古希腊语、古日语等古代语言文字的文献、图像和考古资料辅助课程讲解,制作了内容详实丰富、有针对性的课件,其中众多图片资料为团队成员实地考察获得的资料,十分珍贵。另外,任课教师充分利用自身掌握多种外语的优势,努力引导学生听、读外文文献资料,向学生展示古代文明的多样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明观,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卜宪群,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兼任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成员,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出版《秦汉官僚制度》《中国魏晋南北朝教育史》(合著)、《简明中国历史读本》(主持)、《简明中国历史知识手册》(主持)、《中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主编)等,百集纪录片《中国通史》及五卷本《中国通史》总撰稿。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文史哲》《史学月刊》《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百余篇。
赵凯,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古代通史研究室副主任,历史学院副教授,兼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秘书长、中国历史研究院海外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秦汉史、社会史研究。主要成果:《中国古代历史图谱·秦汉卷》(合著)、《郭沫若年谱长编》(主要作者),发表《汉魏之际“大冀州”考》(获2007年历史所首届中青年学者优秀论文奖)、《西汉“受鬻法”探论》(获2008历史所第二届中青年学者优秀论文奖)、《社会舆论与秦汉政治》《域外存珍:简述韩国古代文献中的秦汉史研究资料》等论文。
袁宝龙,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副院长,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阐释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史记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思想文化史。出版《秦汉时期政治文化体系的整合与建构》《礼与中国古代社会(秦汉魏晋卷)》(合著)《新史学》(译著)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秦汉边疆思想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
张梦晗,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战国秦汉史,在《中国史研究》《史学月刊》《简帛研究》《中国农史》《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形象史学》《历史教学问题》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目前主持国家级、省部级、校级课题各一项,参与国家级课题两项。
“秦汉史专题”课程是针对历史学专业一年级本科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课程以专题讲授为主,本科生在完成公共必修课中国古代史上的学习后,可根据个人兴趣,选修包括“秦汉史专题”在内的中国古代史不同断代的专题史,以深化对具体断代历史的理解与认识。
本课程主要讲授和研讨秦汉史研究领域涉及的各种文献、学说及研究方法,基于授课教师个人的学术研究,从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多角度、多层面地揭示与讨论秦汉史研究的学术前沿问题,旨在通过学习和课上、课下的具体实践,提高学生对秦汉时期历史文献的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接触到秦汉史研究的最新动态,掌握秦汉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初步具备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本课程还希望通过学习和研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整体学术品位以及学术的鉴别能力,增强学术责任感,并通过对秦汉史相关研究的介绍,使学生对中国史学科的学术功能和社会功能有更深入的认识。
庞丁, 副教授,曾参加芭蕾、形体、健美操、艺术体操、啦啦操、瑜伽、街舞、排球裁判员、国际交谊舞、滑雪、游泳、救护等课程培训,并获得相关资格证书。1995年于广州参加全国健美操艺术体操获“优秀教练员编排奖”;1997年被评为校级“优秀青年教师”;2001、2003、2004、2006年被评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2009年“浩沙杯”全国万人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大赛获“优秀教练员”;2012年北京市工会评为“优秀师德先进奖”;2014年首都高校第十七届体育科学学术论文报告会获三等奖;2015-2016年被评为校级“优秀工会干部”;2016年被评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 ;2018年、2021年被评体育部优秀教师;2021年首都高校瑜伽比赛获“优秀裁判员”称号。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练习,身体方位,基本站立姿态;芭蕾基本手位、脚位、腿部力量;基本姿态,手臂波浪,手位脚位组合,踢腿练习;华尔兹步;健美操 拉丁操等。
刘颖平,男,汉族,学士学位,体育教育专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认真执行党的教育方针、路线,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认真、踏实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主动积极承担教学工作任务,并潜心钻研业务和教材,以教改促教,注重体育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研究,善于发现和强化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能积极转变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价值观,强调确立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和手段,为学生创造出一个较好的教学氛围,力争把学生单纯的学习兴趣提升到更高层次的终身体育意识中去。
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1)网球运动概述:起源、发展、现状,技术特点介绍;(2)学习握拍法;(3) 熟悉球性练习:双人练习;(4)正手击球;(5)反手击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