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大家好,上学期规划与评估处开展了学生期中、期末评价以及专家督导评价,对本科教育教学规范与质量状况进行了全面的摸查,同学们在评教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客观评判、耐心填写,评教结果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课堂教学水平,为教学评估、职称评聘、薪酬制度等改革提供客观依据,充分发挥出学生主体参与大学治理的作用。
规划与评估处结合学生评价与专家督导评价结果,特推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好课推荐”栏目,为同学们介绍各学院评分较高、好评较多的课程,为同学们在课程选择上提供参考。
政府管理学院
01
政治学
教师简介
柴宝勇,男,博士,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委员、规划与评估处处长、党内法规与国家监察研究中心主任、党内法规学学科带头人等职务,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执行院长兼《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副主编等职务。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政党政治、党内法规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含1项重大项目和1项重大项目子课题)、北京哲社规划项目2项(含1项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才项目1项,主持中组部、中联部、退役军人事务部等部委委托项目多项。在《管理世界》《政治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行政管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期刊与报纸上上公开发表论文90多篇,出版《政党认同问题研究》《政党政治的概念、框架与实践》等著作多部,合译《新制度主义:理论与争议》等著作多部。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拔尖人才计划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学术兼职主要有:中国政治学会青年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北京市政治学行政学会副会长、退役军人事务部咨询专家、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教材评审专家等。
课程内容
1、课程性质
《政治学》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为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是原理课、基础课、导论课,是政治学训练、专业思维塑造的逻辑起点。
该课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系统地阐述以围绕公共权力进行利益分配的政治过程为核心的政治学重要范畴、基本概念和原理体系。其不是一般地分析和研究政治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内容,如对国家、政府、政党、社会、民族、政治文化和政治发展等进行简单的描述和陈述,也不是仅仅介绍政治现象和政治活动的基本机构与基本特征,而是从客观政治现实出发,对政治现象与政治活动发生、发展规律进行揭示、分析和探讨,并把它概括归纳上升为理论形态的课程。因此,这门课程在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以政治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为主线,以政治概念、政治主体、政治制度、政治行为、政治文化、政治发展为体系,解决的是政治现象“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是中西先贤对于政治的理性认识和理论思考。也正因为如此,这门课程所进行的分析和论述,关注的是政治的一般性规律和特征,是掌握政治学各方面知识的理论基础,是以培养学生的政治思维和和分析能力为目标,以知识阐述和理论分析为基本内容,同时结合实际政治生活进行分析与探讨。
2、教学目标
通过政治学原理、理论的教学与训练,使同学深入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并切实掌握分析和认识政治现象的基本方法,从而具备分析现实政治现象的基本能力,提高认识复杂的政治现象的水平,比较深刻而准确地把握政治现象及其发展的基本规律;同时,为学习专业系列课程做好政治理论方面的准备,使学生能够把握政治学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于这些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从而能够更加深入领会和掌握所学的其他专业知识。
3、教学方法
政治学原理是为培养和检验学生所应具有的政治学基本理论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在阐释过程中,注重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基本原则,在内容上既考虑这门课程的理论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统一,又要强调对基本范畴、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因此,本课程在教学方法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中多采用引导、启发性教学,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在教学过程运用典型案例组织教学(案例主要为现实政治问题或热门政治事件),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理解政治学相关原理和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推荐理由
政治学课堂知识氛围浓厚,课程设计逻辑清晰、层次分明,且柴老师的课程信息量大、内容充实。老师知识渊博,寓教于乐,课堂气氛诙谐幽默,同时老师的讲解深入浅出,课程内容的扩展性较强,能够紧密结合时事,给刚刚进入政治学领域学习的本科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为同学们以后的深入学习提供了帮助。该课程在上学期的学生教学评价中获得了92.71分。
行政案例分析
教师简介
彭彦,政府管理学院教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主要从事政府治理、公共政策的研究。现担任《行政案例分析》、《社会学》的教学及研究工作,曾担任《公共行政学》、《公共政策分析》、《公共行政理论前沿问题研究》、《社会学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作为主要参与人参与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项,参与校级教学与教学改革课题3项,主持系内教改课题4项。
课程内容
行政案例分析课程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学习掌握政府管理基本理论知识的辅助选修课程。课程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模拟政府功能运行的体例,顺应案例教学特点,立足于深化理解《公共行政学》、《公共政策学》、《政治学》、《地方政府与政治》等课程的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政府管理问题的实际能力,以实现厚理论基础高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内容依照政府功能运用的逻辑顺序,划分为政府任务、政府建设、政府运行与政府治理四个主要篇章,每章按照专题选配案例,其中,政府任务篇,旨在探讨政府工作性质、特点、职能以及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解析政府管理是什么、管什么、受什么因素影响等问题;政府建设篇,意在对政府自身建设展开分析,包括政府机构建设、行政体制建设、公务员队伍建设等内容;政府运作篇,是对政府工作一般过程和方法的研究,包括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方法等内容;政府治理篇为综合篇章,主要对政府的社会治理、经济治理、文化治理以及网络治理等基层治理相关内容进行总结分析。在上述课程内容框架下,案例内容的选择坚持现实性、动态性和多样化的原则以及精准深实广的具体标准,在体现政府管理实践发展的基础上,坚持现实问题的理论化解读方向,坚持案例形式和分析方式的多样化,并定期对案例进行修订和补充。
推荐理由
彭老师的行政案例分析课程内容详实,从行政决策到社会管理,从政府改革到网络治理均有涉及。该课程讲授的案例选择十分恰当,均为典型案例。彭老师授课细致严谨,为人亲和,小组讨论的课堂设计也能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提高知识传授的效率。该课程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在上学期的学生评价中获得了92.18分。
社会学院
02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
前沿专题
教师简介
李培林,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会政法学部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社会学研究》编委会主任。全国人大常委、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工业社会学、组织社会学、发展社会学。主要著作有《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社会转型与中国经验》《大变革:农民工与中产阶层》《和谐社会十讲》《生活中和文本中的社会学》《李培林自选集》等。
李春玲,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青少年与教育社会学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教育发展智库副理事长;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分层与流动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社会学会青年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专家委员会成员(2019);入选中央宣传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承担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中国社科院重大项目;曾经在普林斯顿大学、牛津大学、密歇根大学、斯德哥尔摩大学、赫尔辛基大学、巴黎政治学院和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做过访问教授和访问学者。
课程内容
本课程将对我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现实状况、未来走向及面临的主要挑战做全方位探讨;针对当前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议题,如阶层固化、社会流动渠道狭窄、教育内卷化现象等进行专题讨论;深入分析我国政府在抑制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建构橄榄型社会结构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由此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国情,掌握社会变迁趋势,提升社会分析能力。
推荐理由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前沿专题课程理论性极强,但老师们将前沿文献与理论结合授课,让同学们能充分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学习前沿文献,更深入的了解中国社会发展现状。老师们授课认真负责,并且积极与同学们交流,不仅在学术研究中为学生指引方向,还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感染着同学们。在上学期的学生课程评价中获得了93.81分,督导评价97.75分。
文学院
03
现代汉语(一)
教师简介
张伯江,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教授、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语言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语言学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专家评议组成员,全国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立法用语规范化专家咨询委员。长于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特别在汉语话语分析、构式语法等方面有开拓性的贡献。注重从语义特别是话语语用的角度来分析汉语语法现象。
出版专著《汉语功能语法研究》(1996,江西教育出版社,合著)、《从施受关系到句式语义》(2009,商务印书馆)、《什么是句法学》(2013,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等,在国内外期刊发表汉语研究论文百余篇。自2018年春季以来,在文学院与冯丽娟博士一起开设专业必修课《现代汉语》(一)(二),教学评估在学院名列前茅。该课程于2019年入选校级核心课程,2021年被评为校级一流本科课程。
冯丽娟,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讲师,北京大学硕士,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美国马里兰大学访问学者,专业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发表著作一部,论文十余篇,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主持校级项目两项。其中代表著作《基于事件结构分析的汉语短语型动结式习得研究》入选“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代表论文荣获“第一届《语言教学与研究》青年英才奖”一等奖。开设多门必修课程,教学评估均为优秀。其中与张伯江教授合开的《现代汉语》(一)(二)2019年入选校级核心课程,2021年被评为校级一流本科课程。
课程内容
《现代汉语》(一)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自2018年春季学期开设的为期一学年的专业必修课,《现代汉语》(一)是其上半部分,为期一个学期,共48课时。在教学中,教师以课本为依托,日益丰富各种教学资源;立足教学本位,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给成绩时,在期末考试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学习过程评价。使用教材为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六版)》,配套教材有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教学与自学参考(增订六版)》,另外我们还参考了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的《现代汉语(增订本)》(2012),力求给学生呈现一个全面的现代汉语教学语法体系。本课程2019年入选校级核心课程,2021年被评为校级一流本科课程。
推荐理由
本课程设置合理,内容充实,通过老师的详细讲解,增加了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到了课程的趣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程教学进度适当,脉络清晰,课堂形式有趣多样,在教学语音部分采取了形象化的演示,利于学生理解发音原理,提升了教学效果。授课教师认真负责,学识渊博,讲课深入浅出,诙谐幽默。本课程是备受学生欢迎的专业课程之一,在上学期的学生教学评价中获得了92.98的高分,督导评价88.5分。
外国语学院
04
综合英语(三)
教师简介
吴琳娜,女,硕士、讲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专业方向为英美文学研究。近年来主要研究领域为英国十七世纪戏剧、文学与文化教学探索,发表论文多篇,出版译著一部,参与若干科研和教学改革项目。
课程内容
《综合英语三》是一门综合英语技能课,以课堂讲授为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各种语言交际活动以获得基本的交际技能。课程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课程重心为语法、词汇、阅读和写作相结合,是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核心课程。该课程教学方式力求多样化:语言基础训练与篇章讲解分析,使学生逐步提高语篇阅读理解能力,了解英语各种文体表达方式和特点;阅读最新时效的外刊文章,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和拓展文化视角;布置多样写作任务,鼓励学生运用语言工具,实现个性化的思辨写作。通过《综合英语三》,学生增强英语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为高年级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推荐理由
综合英语这门课程内容丰富,学科框架条理清晰,难易结合,趣味性十足,极具启发性。课程通过课上及课后的精读练习和课外篇目阅读等方式,极大地提升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水平。吴琳娜老师专业水平高,知识面广,发音清晰标准,讲课风趣幽默,并且注重与学生沟通,鼓励了学生更加主动地表达自我。在上学期的学生教学评价中,本课程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获得了94.98的高分。
法语视听说1
教师简介
王吉会,男,1972年出生,北京外国语法语学院教师,副教授,法国巴黎高等翻译学院(ESIT)博士,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研究。先后教授过基础法语精读、中级法语听力、汉译法笔译、本科四年级和翻译专业硕士法译汉笔译,长期担任《法语学习》杂志副主编和《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编辑。主要科研成果:专著两部(《向意义的演进——对中国20世纪初翻译的思考》、《刚果(布)文化教育研究》),译著6部(《话语如刀——西方知识暴力的历史》等),论文30余篇。
课程内容
外语视听课不应止于简单的语言收听训练,而是要着眼培养学生全面的语言驾驭能力,实现跨语言交际和跨文化交际。因此,法语视听说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通过与其它专业课型的配合,课上课下不同形式的练习,共同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一体的语言使用能力,重视语言能力、理解推理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丰富。
课程建设方面,每次课堂的材料与练习都注重融合“经纬交织式”课堂建设思路,即横向的线索(主题材料、相关语法配合介绍、能力拓展)与纵向线索(时事跟踪、节日介绍)交互,最终构建多线索的立体教学模式。
推荐理由
法语视听说的课程设计合理完整,教学安排紧密周到,教学方式多样且高效,教材设置涵盖欧洲各国概况,让学习法语的同学不仅锻炼了听说能力,也学到了其他国家的文化与社会习俗,拓展了学生的全球视野。王吉会老师上课认真负责,充满热情,积极活跃课堂气氛,还会通过分享自己的经历,引起学生兴趣,激励学生向上,获得了学生们的一致欢迎。本课程在上学期的学生教学评价中获得了94.23分,督导评价95.5分。
———— end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规划与评估处